老友记是年轻人的乌托邦
“永远陪着你”, 真是一句美好的话。
确实令人感慨,感觉之前也有一个类似的“团体”和朋友们都住在墨尔本cbd,然后我说我这栋楼不错,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合租在了楼上,3个人一栋楼了。后面另外两个朋友合租在隔了几个街区的另一栋楼。还有两个也住的不远(flagstaff)。时不时一起去谁家吃个饭一起做点火锅,唠嗑,打游戏。但这种羁绊也无法长久,大概维持了2年。今年发生了几件事情:
- 年初朋友圈子中2个人绿了异地恋人在一起,也坑了另一个朋友。直接“烂掉了”。于是其他人没有再和他们两有任何交集,但是这种烂掉的事情、是一开始的筛选问题吗,还是人会变呢。
我个人来说是选择绝交。一些基础的道德底线的问题吧。但总归有种,好像你选择的一种“家人”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人可以很轻易的就”烂掉”。 - 年中有人读完书回国。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虽然很多都在拿pr和准备拿pr,也有人选择回国。也有人最后拿不下来。团体面临的分崩离析。友情也要亲情也好,不要expect任何长久的东西。这些基于地域发展的友谊其实兴趣爱好多半也很难完全搭上。一旦不生活在一个地方、其实也不会再网上继续维持。
可能“朋友圈”就是要面临人的进进出出吧,往大了看,你的人生社交圈也一直是几年一换,小学6年一换,中学3年一换,高中3年。大学4年。你的朋友圈子更换的频率基本是3-4年。工作以后当你脱离了校园,脱离了家庭,社交圈更多是“同城的老同学”,除了学术领域(phd的同事),普通公司里和同事是很难发展任何友谊的。然后慢慢的会很多人选择了彻底放弃周围的现实社交转向网络社交。在网上似乎你更容易遇到同样爱好和同频的友情,但是你们的现实又不会产生交集。换句话说同城的重要性是成长环境和人格的塑造,还是只是物理社交?
你要怎么选择你的家在哪?
我只是在思考这种活在网上到底,对不对。在这个沉浸互联网时代现实和网络的界限真的彻底的模糊了吗。丢完手机戒网一天找回以后,突然产生想实验一下彻底切断网络社交。
阶段性友谊也是常态。家人也会一个个不见。从每个人身上得到一点,然后沉浸式自我。话跑远了有点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