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属于互联网爆炸发展的一代人的迷茫
有时觉得国外也是个巨大的泡泡,每次回国反而陷入更深的焦虑。当认知跟不上思考,只剩下一个办法:多读。
对项飚提出的“悬浮”感同身受。永远悬浮在对未来的遐想里,或悬浮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作为既“卷”又高度现代化的牢中人,“落地”似乎是个伪命题。被社会压力推搡着前行,被科技深度绑架,社交方式面目全非。这种割裂之下,一切都隐隐透着不对劲,而且越来越不对劲。
老一辈的经验,比如社保医保职业规划税务,确实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可时代变得太快,他们的“提前规划”蓝图,很多已经成了失效的地图。
选择太多,反而无处可去。这一代的核心迷茫,或许就是失去了方向感。光怪陆离的世界看似铺满机会和位置,走近了才发现多是海市蜃楼。AI是近年少有的真实机会,可它掀起的巨浪,也正把人类推向未知。有时想想,正如古今中外无数人思考过的那样,人类的困境何其相似——前人早已经历,后人也将继续反复思考同样的议题。那些看似沉重的议题,没有特殊性,灵魂共鸣也是伪命题。你想过的所有事情别人都想过。
说是“不要想太多,先做再说”,确实有在到处跑到处看,努力充实生活。可“大方向能做什么”这个问题,依然像浓雾般笼罩。每次站在苏州工业园区,都能强烈感受到:机会真多,钱也真多。并非媒体渲染的那种阶级彻底固化的死胡同。信息爆炸反而编织了更坚固的茧房,机会本身,就成了最核心的信息差。
除非甘愿追求一种平静而固化的人生(这也是一种选择,无可厚非),否则在公司里打工内卷,怎么看都像条死胡同。创业看似门槛高,需要资源和渠道,但想想国内这庞大的体量,解决一个微小痛点,可能就藏着巨大的需求。只是传统行业早已陷入价格战和压低成本的内卷式绞杀。文娱、传统文化、小众文化、情绪消费藏着许多未被充分发掘的生机。
逃避现实本身不算坏事。但眼下的问题是,当发现路其实很多条时,反而被“该往哪走”的迷茫钉在了原地。上一代还能靠“吃苦”一步步触摸希望,而这一代,在资本的幻影和算法的精密囚禁下,仿佛每条赛道都金光闪闪,仿佛拥有更多就更好。没钱时只想赚钱,有了点钱和时间,又被精心设计的“算法黑洞”精准收割了注意力。
连“打发时间”都成了一种奢侈的焦虑——不敢承认自己在“打发时间”,打发完之后又陷入浪费生命的无力感。就像知道打Apex最多的那段时间并非出于快乐,而是为了转移注意力和追逐一个虚拟目标,本质上是在逃避现实。还有“愤怒”,这个情绪在现实中似乎被遗弃了。其他情绪好歹还能找到出口,愤怒呢。遇到任何事,那点火苗刚蹿起来,下一秒就泄了气,只剩下“赶紧解决它”的念头,久而久之心力会被消耗。也许是因为知道,情绪无用,只有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愤怒,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奢侈品。
李沧东《燃烧》里惠美关于“饥饿”的独白。这代人,是否困在一种巨大的“饥饿”里,不是为温饱挣扎的“小饥饿”,而是惠美说的那种“Great Hunger”——对生命意义的饥饿,对理解自身存在价值的饥饿,对真实连接的饥饿。这种饥饿感庞大而无形,难以言说,更难以被看见。它滋生出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和愤怒,就像钟秀面对本时那种被压抑的、几乎要爆炸却又找不到明确靶心的愤怒。 而本的虚无主义,那种将一切都视为可消耗的、无意义的“塑料棚”的态度,又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在信息爆炸和选择过剩中,价值感被稀释、意义感被抽空的危险倾向——仿佛一切努力和愤怒,最终都可能坠入一种冰冷的、无回响的虚空。
在这个充满幻象的时代,做“让自己快乐的事”似乎成了最优解。但就个人而言,那些低成本的短暂快乐,细品之下也像一场骗局。清晨或深夜,当大脑安静下来,自我厌恶常常压倒了微弱的快乐感。
所以,还是得做点难的事。不是为了歌颂苦难而吃苦,而是真实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些东西,体会那种“无限进步”的踏实感,不断向前走。解压也重要,但要合情合理……我的问题。
道理反正都懂。也讨厌被说教,可能写东西也像说教。至于家长的话自动筛选,有用的听,没用的当没听到。
感觉又绕回了原点。把两年前做的Move on视频翻出来回顾,游戏要真的打得快乐才行,而不是用堆砌游戏时长来麻痹自己。人嘛,大概就是螺旋上升的。同时F1大电影看得快乐,是因为那种目标感,有点羡慕这些人清晰的知道自己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的感觉。包括VKG夺冠也是,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怎么说呢,就,还是有这种人在的,就觉得世界都很好,人类还很好。中途放弃和迷茫的人也不是不好,只是这个时代就是有很多的干扰,无可奈何,希望大家都能自洽。
啊不过现在这状态,活得是不是太僧人了点,连发疯都是刷一晚上没营养的傻逼视频,和Apex里机械地一局接一局没差别……可能还是上跑步机干个5km更实在,跑累了倒头就睡,至少身体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