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同频什么是真正的深度交流。

花束般的恋爱里讲到,两个主人公始终实在交流“感受”而忽略“认知”,而一个人“摄入”什么并不代表对方就是怎么样的人,而是要看这个人是否能“产出”或者“行动”。人总是再用二手经验替代自己的经验。

理解总是有滞后性,很多时候多年后的经历才会意识到书中所讲,我觉得无可厚非,很多事情是要靠阅历而不是一味思考和阅读的

很多时候不断摧毁掉以前的认知再构筑新的认知还是蛮有挑战性蛮有趣得事情。也许表达观点很幼稚也不一定多正确,但是每次一边写一遍梳理,不断地试图清晰表达,能感觉到和记录下思维的变化轨迹。

思考了一下确实大多数交谈也停留在浅层交流的表面,大家只关注着对方身上的共性,即和自己相同的部分,而不是发自内心对对方感到好奇。其实根源问题在于,对方和我有共同爱好和共鸣是因为什么,为什么对方也觉得这个很好,共同消费者同种文化而却从未共同产出。那么核心是否是要创造共同体验,共同产出呢。

怎么说呢,之前看了一个人大哲学教授的关于不要自我牛马化的访谈,虽然一部分观点也是老生常谈,只是关于码头整点薯条这点上来说,

“我们其实都希望能够在自己做的这个工作之中找到自己愿意去归属的那个意义整体,但是当我们没有找到之前,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觉得是在出卖自己。是不是问题可能出在这”

确实当下做的工作因为属于创业性质有过大的不确定性,无法有彻底的掌控感和方向感,感觉很多事情要交给运气,产生巨大的迷茫。不影响努力,就算方向错了还是在学习。其实就跟目前大量造人形机器人一样,就,所有人都知道人形这个方向可能是错误的,机器人没必要人形,但是还在做,开发人形机器人的过程本身会发展出很多新的技术。往坏了说就像战争和战争带来的技术发展。以及当前社会不是没选择而是选择过多,并且容易对已作出的选择产生的质疑,无法以自身阅历来做出好的评估和预判。

感觉北京之行的饭局聊天确实是今年以来最牛马最现实的一次,一顿饭听同学诉苦,一顿饭听上班人诉苦。周围所有人在诉苦的同时再反观自己其实还是那个最没有限在任何狭小赛道,似乎是相对最自洽的那条路上。归功于自我和家庭的幸运,虽然也摆烂很多次,但主要因为经济上有摆烂的容错率,我的摆烂永远在我自己能兜底的范围内。比如沉浸式apex的时候,唯一消耗的是时间,但其实只要不年龄焦虑就没事。专注自我提升是对的事情。哪怕很多事情看似会了也没有用。就像f1说的put your head down and drive,其他都是噪音,overthink其实也是。

关于ai的no why but how这点也挺有意思的。

但同时评论里也提到“让牛马自洽”这些观点的傲慢性,其实并没有点出牛马产生的本质是社会性的问题。假期不够,人口多,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匀,而不是应该让牛马自洽。

在火车上把邻人之爱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看了,然后又去看了一下电影版本隔壁房间的解说。相当于是直接针对这个问题解惑了

“一个最有创造力受过最好教育的阶层不再如大众所希望的那样对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而是越来越沉迷于个人治疗热衷于伪宗教活动
这些活动促进疏离
执念于片刻
令他们随遇而安
在俗虑尘怀面前保持平静”

当然一直这么想的话或者只想不做的话其实也容易变成“愤青”。

但我现在感觉我这半年最大的困惑在于我看到另一部分,就是我看到了其实有大量的机会和大量的钱,但是它们到不了该到的地方。我好像处于一个可以介入的节点。

我似乎是“有事情做而且可以做”,如果我只是一味的研究自己和上述所说的类似于“个人治疗”的精神探索,其实是一种陷入精致利己主义。

有时觉得国外也是个巨大的泡泡,每次回国反而陷入更深的焦虑。当认知跟不上思考,只剩下一个办法:多读。

对项飚提出的“悬浮”感同身受。永远悬浮在对未来的遐想里,或悬浮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作为既“卷”又高度现代化的牢中人,“落地”似乎是个伪命题。被社会压力推搡着前行,被科技深度绑架,社交方式面目全非。这种割裂之下,一切都隐隐透着不对劲,而且越来越不对劲。

老一辈的经验,比如社保医保职业规划税务,确实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可时代变得太快,他们的“提前规划”蓝图,很多已经成了失效的地图。

选择太多,反而无处可去。这一代的核心迷茫,或许就是失去了方向感。光怪陆离的世界看似铺满机会和位置,走近了才发现多是海市蜃楼。AI是近年少有的真实机会,可它掀起的巨浪,也正把人类推向未知。有时想想,正如古今中外无数人思考过的那样,人类的困境何其相似——前人早已经历,后人也将继续反复思考同样的议题。那些看似沉重的议题,没有特殊性,灵魂共鸣也是伪命题。你想过的所有事情别人都想过。

说是“不要想太多,先做再说”,确实有在到处跑到处看,努力充实生活。可“大方向能做什么”这个问题,依然像浓雾般笼罩。每次站在苏州工业园区,都能强烈感受到:机会真多,钱也真多。并非媒体渲染的那种阶级彻底固化的死胡同。信息爆炸反而编织了更坚固的茧房,机会本身,就成了最核心的信息差

除非甘愿追求一种平静而固化的人生(这也是一种选择,无可厚非),否则在公司里打工内卷,怎么看都像条死胡同。创业看似门槛高,需要资源和渠道,但想想国内这庞大的体量,解决一个微小痛点,可能就藏着巨大的需求。只是传统行业早已陷入价格战和压低成本的内卷式绞杀。文娱、传统文化、小众文化、情绪消费藏着许多未被充分发掘的生机。

逃避现实本身不算坏事。但眼下的问题是,当发现路其实很多条时,反而被“该往哪走”的迷茫钉在了原地。上一代还能靠“吃苦”一步步触摸希望,而这一代,在资本的幻影和算法的精密囚禁下,仿佛每条赛道都金光闪闪,仿佛拥有更多就更好。没钱时只想赚钱,有了点钱和时间,又被精心设计的“算法黑洞”精准收割了注意力。

连“打发时间”都成了一种奢侈的焦虑——不敢承认自己在“打发时间”,打发完之后又陷入浪费生命的无力感。就像知道打Apex最多的那段时间并非出于快乐,而是为了转移注意力和追逐一个虚拟目标,本质上是在逃避现实。还有“愤怒”,这个情绪在现实中似乎被遗弃了。其他情绪好歹还能找到出口,愤怒呢。遇到任何事,那点火苗刚蹿起来,下一秒就泄了气,只剩下“赶紧解决它”的念头,久而久之心力会被消耗。也许是因为知道,情绪无用,只有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愤怒,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奢侈品。

李沧东《燃烧》里惠美关于“饥饿”的独白。这代人,是否困在一种巨大的“饥饿”里,不是为温饱挣扎的“小饥饿”,而是惠美说的那种“Great Hunger”——对生命意义的饥饿,对理解自身存在价值的饥饿,对真实连接的饥饿。这种饥饿感庞大而无形,难以言说,更难以被看见。它滋生出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和愤怒,就像钟秀面对本时那种被压抑的、几乎要爆炸却又找不到明确靶心的愤怒。 而本的虚无主义,那种将一切都视为可消耗的、无意义的“塑料棚”的态度,又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在信息爆炸和选择过剩中,价值感被稀释、意义感被抽空的危险倾向——仿佛一切努力和愤怒,最终都可能坠入一种冰冷的、无回响的虚空。

在这个充满幻象的时代,做“让自己快乐的事”似乎成了最优解。但就个人而言,那些低成本的短暂快乐,细品之下也像一场骗局。清晨或深夜,当大脑安静下来,自我厌恶常常压倒了微弱的快乐感。

所以,还是得做点难的事。不是为了歌颂苦难而吃苦,而是真实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些东西,体会那种“无限进步”的踏实感,不断向前走。解压也重要,但要合情合理……我的问题。

道理反正都懂。也讨厌被说教,可能写东西也像说教。至于家长的话自动筛选,有用的听,没用的当没听到。

感觉又绕回了原点。把两年前做的Move on视频翻出来回顾,游戏要真的打得快乐才行,而不是用堆砌游戏时长来麻痹自己。人嘛,大概就是螺旋上升的。同时F1大电影看得快乐,是因为那种目标感,有点羡慕这些人清晰的知道自己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的感觉。包括VKG夺冠也是,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怎么说呢,就,还是有这种人在的,就觉得世界都很好,人类还很好。中途放弃和迷茫的人也不是不好,只是这个时代就是有很多的干扰,无可奈何,希望大家都能自洽。

啊不过现在这状态,活得是不是太僧人了点,连发疯都是刷一晚上没营养的傻逼视频,和Apex里机械地一局接一局没差别……可能还是上跑步机干个5km更实在,跑累了倒头就睡,至少身体是健康的。

“永远陪着你”, 真是一句美好的话。

确实令人感慨,感觉之前也有一个类似的“团体”和朋友们都住在墨尔本cbd,然后我说我这栋楼不错,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合租在了楼上,3个人一栋楼了。后面另外两个朋友合租在隔了几个街区的另一栋楼。还有两个也住的不远(flagstaff)。时不时一起去谁家吃个饭一起做点火锅,唠嗑,打游戏。但这种羁绊也无法长久,大概维持了2年。今年发生了几件事情:

  1. 年初朋友圈子中2个人绿了异地恋人在一起,也坑了另一个朋友。直接“烂掉了”。于是其他人没有再和他们两有任何交集,但是这种烂掉的事情、是一开始的筛选问题吗,还是人会变呢。
    我个人来说是选择绝交。一些基础的道德底线的问题吧。但总归有种,好像你选择的一种“家人”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人可以很轻易的就”烂掉”。
  2. 年中有人读完书回国。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虽然很多都在拿pr和准备拿pr,也有人选择回国。也有人最后拿不下来。团体面临的分崩离析。友情也要亲情也好,不要expect任何长久的东西。这些基于地域发展的友谊其实兴趣爱好多半也很难完全搭上。一旦不生活在一个地方、其实也不会再网上继续维持。

可能“朋友圈”就是要面临人的进进出出吧,往大了看,你的人生社交圈也一直是几年一换,小学6年一换,中学3年一换,高中3年。大学4年。你的朋友圈子更换的频率基本是3-4年。工作以后当你脱离了校园,脱离了家庭,社交圈更多是“同城的老同学”,除了学术领域(phd的同事),普通公司里和同事是很难发展任何友谊的。然后慢慢的会很多人选择了彻底放弃周围的现实社交转向网络社交。在网上似乎你更容易遇到同样爱好和同频的友情,但是你们的现实又不会产生交集。换句话说同城的重要性是成长环境和人格的塑造,还是只是物理社交?
你要怎么选择你的家在哪?

我只是在思考这种活在网上到底,对不对。在这个沉浸互联网时代现实和网络的界限真的彻底的模糊了吗。丢完手机戒网一天找回以后,突然产生想实验一下彻底切断网络社交。
阶段性友谊也是常态。家人也会一个个不见。从每个人身上得到一点,然后沉浸式自我。话跑远了有点偏题。

一、关于“为什么有人拒绝接触恐怖/丧尸类内容”?
这类选择不仅仅是“怕”,很多时候和认知风格、情绪自我调节系统、审美取向密切相关。

  1. 高敏感(HSP)人群的“信息污染回避”
    许多高敏感个体(Highly Sensitive Person,HSP)对感官输入非常在意,尤其是“视觉-情绪联想”系统。
    比如:丧尸的腐烂皮肤、恐怖氛围中的残缺、畸形、阴影、杂乱色调——会让这类人形成强烈的“内在污染感”,像是“我的大脑被这些低质量、混乱的东西沾上了”。
    对他们来说,不是怕丧尸会咬人,而是不愿意让这些“非美感”的事物侵入自己的心理画布。
    这是一种“审美洁癖 + 情绪防御系统”结合的回避。
  2. 完美主义人格与结构崩坏的恐惧
    比如 INFJ/INTJ 类型中比较典型的 Ni(内倾直觉)主导的人,天生对秩序、美、结构完整性有执念。他们可能对“世界的崩塌感”“失控感”异常排斥。丧尸、异形、怪物,象征的是“秩序被破坏”“人形被剥离”“熟悉变成陌生”,这是 Ni 用户最难忍受的——他们不怕怪,而是怕“原有的意义结构”被破坏。
    拒绝接触恐怖/丧尸类内容,这个行为很可能是出于潜意识的“心理秩序保护”。